柔性制造的模式其实广泛存在,比如定制,这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,以需定产的方式对立的是传统大规模量产的生产模式。在柔性制造中,考验的是生产线和供应链的反应速度。
智能制造理论中涉及到的概念太多,围绕着应用:怎么用、谁来用、什么时候用、什么场景下用。其中,考虑了三种可行性:技术可行性、经济可行性、现实可行性。所谓现实可行性,主要考虑到不能把人的能力考虑得太牛。
智能制造的模式与传统制造完全不同,依托于先进的数字化制造技术,工厂可以进行按需生产,从世界各地供应商采购原料,避免了大量库存的风险,并通过社交媒体管理客户反馈,实现个性化的制造,达到更快、更灵活、更高效的产品交付水平。
AI的兴起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借鉴之处,如PDF的解析、人脸识别、噪声获取等等,所以在AI当中对于智能制造帮助最大的是极速获取数据的能力,都是单点的应用,减轻人为录入的工作负担。
实施智能制造工程,应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,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。支持产学研用联合攻关,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。
工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早在传统工业信息时代就一直在进行,有大量的数据来自研发端、生产制造过程、服务环节。而工业从数据到大数据,最大的区别是实现数据的两化融合,将工业化数据与自动化域数据的叠加。
智能制造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虚拟生产和与现实生产环境的融合,采用创新的工业软件、自动化技术、驱动技术及服务,让MES深入企业运营应用过程中,促进企业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,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单元的产品的制造成本,提高产品的不良率和能源利用率。
目前,数字化工厂仿真软件已经可以实现人机工程仿真。同时,也已经有各种辅助装置,来调整产品在制造和装配过程中的高度和方向,确保工人能够在生产过程中,保持相对舒适的姿态。
如以人类神经系统与智能“神经系统”进行类比,我们可把ERP看做脑部、MES则作为脊髓,两者共同组成智能制造系统的中枢神经。